主页 > 库存新闻 >

“问题”并购现形 严监管下IPO去库存

来源:收购库存回收网络整理作者:义乌库存工艺品收购发布时间:2021-08-27 19:59

 

新浪财经App:直播上线 博主一对一指导 庄股肆虐游资横行 主力有惊天动作

  “问题”并购现形 严监管下IPO去库存

  记者 郭璐庆

  IPO提速,再融资市场业态也料将进一步生变。去年9月并购重组新规发布后,并购配套融资严格受限。在上周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

  北京一位资深并购业内人士指出,并购重组整体从严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而进一步趋严可能会针对控制权转让和现金定增,以便为IPO去库存腾出更多空间。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历来备受市场关注,沪深两市交易所在过去一年加强了对重大资产重组的监管,并针对问题突出的交易方案发出两份及以上的问询函,部分上市公司也在问询后终止了重组方案。

  “监管部门对并购重组趋严的监管规定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明确说我们不考虑出于财务层面的并购。并购,首先要购,然后才是并。只有想清楚并才去购,而并才是最主要的。”北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亦对第一财经表示。

  并购重组严监管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历来备受市场关注,作为一线监管机构交易所去年在审查上做了大量工作。针对问题突出的方案,沪深两大交易所通过连续发函对上市公司重组方案进行关注与监管。

  统计显示,2016年深交所持续发函追问,对 26 家公司发出两份及以上的问询函,16 家公司的重组方案在严密追问下终止;上证所层面,2016年共发出事后问询重组预案150单,提出各类审核关注问题近2000个,要求中介机构发表意见1500余项,要求公司作出重大风险提示近300项。

  “重点关注标的资产收入确认、关联交易、存货和商誉减值、资产买卖及税务处理的合规性,防止标的资产业绩‘虚胖’‘注水’。”上证所坚持“六必问”,全方位堵住违规“暗道”。一是重组上市必问;二是双高疑点必问;三是行业特征必问;四是利益输送必问;五是协同效应必问;六是会计处理必问。

  当然,并购重组的作用很大,不可因为一些问题而将其功劳泯没。

  “并购的标的从来都不好找,一般也很难拿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是首先我们希望它(交易标的)的业务是健康的,这对上市公司很重要;并且现阶段我们不太会从财务层面出发去并购,更多看重的是业务的协同。”上述北京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向第一财经表示,完全靠上市公司自己的力量可能会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能更快让市场需要的必备因素凑齐,进而抓住市场的机会。

  上证所也指出,并购重组中主要违规情形包括四种,一是“忽悠式”重组;二是风险揭示不充分;三是进展披露不及时;四是中介机构未能履行“看门人”职责。

  华东一位资深投行人士也指出,并购趋严的确对投行的业务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更为严格。投行本身也会变得更为谨慎。

  “去年9月新规后,对借壳的规定更严,原来的路基本被堵死。但是除了借壳,正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不构成借壳是基本没什么影响的。”不过,前述资深并购重组人士也表示了略为不同的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在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并购基金应用广泛,在上市公司质量、估值提升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需要提防并购基金的相关信息、并购基金所投资企业的相关信息会成为内幕信息,其他参与方成为内幕消息的知情人。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与督导,以防进行内幕交易从而损害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

  再三问询“见光死”

  监管是2016年重组市场的主题词。重组方案的事后问询,也已成为上证所的一项日常性监管任务,事后问询成为重组方案“标配”。并且,许多违规情形和“擦边球”行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询下不得不“见光死”。

  “作为在交易所中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要受到交易所法规的约束,问询是交易所角色的体现,看似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实际上力度不小。如果类似的问题重复发问,说明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回答是不认可的。”上述资深并购重组人士也向第一财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