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库存新闻 >

不该被忘却的“中国疫苗之父”

来源:收购库存回收网络整理作者:义乌库存五金收购发布时间:2021-08-07 00:26

 

1947年,汤飞凡(右)向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的刘瑞恒介绍国产青霉素。

在疫苗涉及的舆论浪潮中,一位瘦弱的微生物学家又被大众翻出加以缅怀。他就是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专家,中国免疫学奠基人——汤飞凡。

今年是汤飞凡先生逝世60周年,他曾为中国研制出狂犬疫苗、卡介苗,破解了世界性难题,发现了有“拿破仑盲军之谜”的沙眼病衣原体,被称为“世界衣原体之父”“中国疫苗之父”。

偶然机遇让他弃工学医

1897年7月23日,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一次偶然的机会,汤飞凡决心学医。美国医学家胡美在回忆录《道一风同》中有简略记载:一次,汤飞凡参观萍乡煤矿,遇见颜福庆(湘雅医学院创建人之一),他是来为矿工检查身体的。他带来的那个闪亮的盒子引起了汤飞凡的好奇,颜福庆告诉他里面装的是显微镜,用来检查钩虫的。汤飞凡提出帮忙,于是颜福庆教他怎样使用显微镜,怎样在标本上找钩虫卵。当汤飞凡在切片上找到钩虫卵时,非常高兴,并决定做一名医生。颜福庆告诉他,可以报考即将成立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1913年秋,汤飞凡考上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大学期间,汤飞凡对显微镜下的微小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后,他总是喜欢向研究微生物的老师请教。毕业后,他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继续深造,在美籍德国人田百禄教授的指导下,专门研究细菌。

开始,汤飞凡被分配在培养基室,同其他青年医生一道做细菌学的常规工作:洗洗瓶瓶罐罐,制造培养基,了解细菌喜欢吃什么。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田百禄教授的赏识。很快,他被提升为助教。

在协和医学院3年中,他全面掌握了细菌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后,经系里和学校推荐,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奖学金,赴美深造。

在哈佛医学院,汤飞凡师从细菌学大师秦瑟。1929年,汤飞凡选择回国。他收到原湘雅医学院老校长颜福庆的聘任书,前往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职务,为新筹建的医学院做贡献。1932年,汤飞凡除了在医学院执教外,又受聘到英国人办的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任细菌系主任,四年后获得机会到英国做短暂的细菌研究。

国内首株青霉素菌

从皮鞋上分离

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碍于时局艰辛,汤飞凡携妻儿返回长沙避难。于学术研究已无望,转而希望为国家抗战出份力,汤飞凡把目光放在事关民生疾苦的防疫事业上。

此时,原设立于北平的中央防疫处搬迁到长沙重组,汤飞凡加入。迫于日军进逼,1938年10月,防疫处再次搬迁到昆明,汤飞凡及妻子亦在后撤队伍中。当时昆明的条件极端艰难,细菌的培育研究工作几乎要从头做起,为此他四处奔忙,终于在西山脚下的滇池湖畔成立了“中央防疫处”。

刚开始没有自来水,汤飞凡设法使一台需要天天检修的锅炉继续工作,解决了器皿的消毒以及蒸馏水的供应。他还建立了马厩等动物实验室,不久拥有了一个细菌培养、分装、检定系统。汤飞凡和同事在简陋的条件下,终于制出了大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疫苗与血清,不但满足了大西南防疫需要,还为在滇缅作战的盟军提供牛痘苗,预防天花这一烈性传染病。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将士因伤口发炎死去,为前方提供青霉素成为防疫处最迫切的任务。然而,青霉素的具体生产工艺在当时国际上属于军事机密,更重要的是,不同菌种青霉素的产量相差悬殊,高产株如稀世珍宝,外人根本无法拿到。加上中央防疫处简陋的条件,生产青霉素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在汤飞凡心中,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和可能,也要尽全力为之。

在汤飞凡的感召下,防疫处上上下下掀起寻霉热,全体职工及家属从早到晚到处寻找绿毛,找到后拿去分离。终于有一天,同事卢锦汉发现皮鞋上有一团绿毛,汤飞凡拿到实验室,从中分离出一株能产生青霉素的菌种。这是国内首次。这株从旧皮鞋上分离出来的菌种,开始用于国产青霉素的生产。

天花疫苗是盟军的救星

1942年,在滇缅战场作战的盟军发现天花病例,近在昆明的中央防疫处刚完成牛痘苗天坛株的重新筛选并研究出了新的生产方法。盟军得知后,派专人考察,并且决定不仅牛痘苗采用中国株,而且其他疫苗和血清也不再越洋运来,都改由中央防疫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