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库存新闻 >

小扫把“扎”出新糊口

来源:收购库存回收网络整理作者:义乌收购库存发布时间:2020-12-16 20:51

 

  扎扫把也很讲求,阿西木·托合提就有这手绝活儿。

  “一层长一层短,中间还得绑一层。”在阿西木的老家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植高粱,许多村民扎得一手好扫把。尽量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扎扫把的传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却没有形成优势财富。

  如今,该村把扎扫把做成了财富,小小扫把“扎”出了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的小康新糊口。

  小扫把成了“小法宝”

  “以前扎扫把是为了家用,此刻这但是我过上小康糊口的法宝。靠扎扫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扫把的阿西木脸上暴露孩子般的笑容。

  阿西木家的大门上挂着“手工艺品农户车间”的牌子,农闲时,在家扎扫把是他的主要事情。扎扫把的高粱秆是地里现成的,一把扫把能卖到十几元钱。

  在阿亚格曼干村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相助社,喀迪尔·艾沙和老婆茹仙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手脚共同,只用几分钟时间,就用高粱秆做好了一把小扫把。“我们俩农闲时天天事情6个小时,一天能做40把扫把,一把净赚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多元。加上家里养的牛羊和地里种的蔬菜水果,年收入高出5万元。此刻的糊口,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茹仙古丽越干越有劲。

  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相助社理事长达伍提江·阿卜杜热伊木说,全村每年出产近100万把扫把,不只增加了村民收入,大量的高粱秆需求还发动了四周村子的高粱种植。

  小扫把有了“大品牌”

  自治区党委党校驻阿亚格曼干村“访惠聚”事情队入驻之初,相识到村里不少人有扎扫把的手艺,他们带动村民把这个手艺用起来,但村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扎扫把自家用还可以,拿到巴扎上卖,挣不上几个钱。”

  本来,村民扎的手工扫把固然坚贞耐用,但未形陈局限,收购女装打底裤,销路不广。

  为辅佐村民把扫把财富做大做强,2016年初,驻村事情队和村“两委”引导村民创办了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相助社,建起了厂房,注册了“瓦日斯”商标,辅佐村民统一进料、统一销售。村里还举行扫把建造培训班,开展扫把建造技术大赛,仅村民玉素普·阿卜杜拉老人就带出150多个徒弟。

  “自打插手了相助社,我家生意越来越红火。”该村扎扫把大户司马义·玉素普感动地说,“以前要本身找销路,此刻我们村‘瓦日斯’扫把名声打响了,许多客户慕名而来成批订购。”

  对不利便到工场上班的村民,相助社把原质料送到村民家,再按每把5元—10元的价值回收制品扫把。

  “我天天可以扎15把扫把,一天就能挣100多元。”贫困户肉孜·西热普兴奋地说。

  “村里有了富民财富,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达伍提江说。

  村里扎扫把的人越来越多,一把把扫把令村民糊口程度显著晋升,有的村民盖了新房,有的购置了私家车。

  互联网上销路广

  一根根网线令阿亚格曼干村的扫把声名远播,更广阔的市场打开了。

  “紧俏得很,不愁卖!”达伍提江笑着说,“已往我们的扫把主要在喀什销售,如今借助互联网不只销售到天山南北,还远销到了甘肃、山东等地,年销售收入近600万元。”

  在阿亚格曼干村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相助社,做好的扫把从地面堆到了屋顶,收货的卡车等在屋外。

  “这1000把订单扫把将发往北疆,大伙儿再仔细查抄一下。”达伍提江对车间的工人再三嘱咐。

  针对差别消费者的需求,阿亚格曼干村村民开始建造扫床把子、刷锅把子、旅游工艺小扫把等产物。

  “企业只有不绝创新,不绝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才华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达伍提江带着村民实验着编织农家手工艺品,把普普通通的高粱秆变出各类格式。

  “我们村的‘瓦日斯’牌传统扫把吸引了许多外地厂家前来观摩,我们的工艺扫把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他们看到后也很感乐趣。”达伍提江说,“许多人会在网上购买我们的工艺扫把。”

  “感激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村有了想不到的变革。”满脸笑容的司马义说,“我们此刻的日子真是芝麻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