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匠心融入每一道工序·福建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铁皮、玻璃、钢筋,这些人们习觉得常的废物,在铁艺工匠眼中大概就是法宝,因为颠末他们一番雕琢打磨,它们会变身成精细细致、孔穴明晰的工艺美术品
安溪藤铁工艺品
13日,记者来到安溪县德苑家产区的富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有序堆放在露天广场上的各类废物,有玻璃片、铁皮边角料、铁丝、木头、钢筋等。乍一看,记者还觉得本身走进了废品回收站。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两鬓斑白,围着蓝色大围兜、戴着袖套,正在一堆废铁堆里翻找。他就是2019年“八闽工匠年度人物”、安溪劳模创新事情基地领衔人、工艺美术各人陈清河。 从草根艺术演变而来 安溪藤铁工艺是从民间草根艺术演变而来,萃取传统文化英华,刚柔并济、博采众长,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得益于手工艺人不绝的传承创新,安溪将“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称呼收入囊中。 陈清河指着附近大巨细小的“废品山”对记者说:“在日常糊口中,这些废物是人们眼中的垃圾,但在我眼里,可都是法宝,有温度、有感情、有生命,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个木桩,都大概成绩一件工艺品。” 上世纪60年代,陈清河开始编竹藤工艺品。改良开放后,他有时机打仗到异域艺术。在传统工艺与欧美风行气势派头的碰撞中,他有了新的灵感:将结实的钢铁和细软的藤丝巧妙团结,融入刚柔并济的理念,就这样,藤铁工艺这个新的工艺品种降生了。 陈清河说,一有想法,他就开始动作。其时只有废铁皮、铁线和小钢球等质料,他琢磨了一段时间,才想到了葡萄藤缠绕果篮的雏形。那时他有空就站在葡萄架下琢磨,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仔细调查葡萄叶子和藤蔓的形状,以及两者彼此缠绕的状态。他一边调查,一边在条记本上绘制,然后一头扎进车间建造实物。那段日子,很多亲朋挚友都说他病得不轻,直到第一批藤铁工艺品——“葡萄篮”系列出此刻大家面前,人们才发明他点石成金,变废为宝了。 说着话,陈清河已将挑选出的质料归整到一起,交代跟在身边的徒弟举办前期处理惩罚,然后在围兜上擦掉手上的铁锈,满脸孤高地说:“我带你去看实物。” 整洁宽敞的陈列室里,藤与铁、竹、木、陶瓷、玻璃、树脂、丝花等质料有机团结的工艺品形神兼备,手执盾牌的士兵、即将腾飞的小鸟、造型奇特的挂钟……酷寒的废品在这里变得活跃生动,充满了情趣。 在一个独立展柜里,一个缠绕着葡萄及藤蔓的竹篮极端精明。“这是‘葡萄篮’系列里的第一个制品,用藤皮藤芯编织成篮身,以钢筋为把手,铁线环抱把手化为葡萄藤,铁皮剪成葡萄叶,钢珠焊成葡萄串,经彩绘着色而成。”陈清河说。 “葡萄篮”系列在1991年春季广交会上推出,连忙受到欧美客商抢购,头3天订单就到达500万美元,产物供不该求。 嘈杂车间里追求极致 走进车间,难听逆耳的金属切割声不绝。师傅们正忙得不亦乐乎,丝绝不受外界影响。 只见一张操纵台前,围着10多名手拿铁剪和小铁皮的年轻人,本来是老师傅正手把手教大伙备料。操纵台上放着玻璃碎片、小木料、钢筋、铁皮以及型号差此外扳手、钳子、铁剪等工具。“不要小看备料,,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陈清河说。 记者拿起一把铁剪剪起铁皮。没想到,薄薄的铁皮剪起来还很吃力。10多分钟后,才剪出树叶的形状,右手食指和大拇指都勒出深深的红痕。“铰剪不足尖利。”记者说。 闻言,陈清河拿起记者刚用过的铁剪,挑了一片铁皮剪起来,轻松得恰似剪一张纸。一旁的老师傅伸出满是老茧的手,用浓浓闽南腔普通话说:“看似容易,都是练出来的,得把手练成我这样。” 行进几步,便听到一声吼:“往退却点,当心伤了眼睛。”高级焊工林师傅正筹备将几张小铁皮焊接在一起,纷歧会儿,焊花四溅。 林师傅说,这是点焊。成型后就是打磨,主要是把焊接点打磨平滑,也叫抛光。这道工序不能草率,否则一个个小疙瘩会粉碎整件作品的完美。 “这是外貌处理惩罚,包罗除锈、电泳、喷粉、喷漆、彩绘等多道工序。”陈清河说。
让匠心融入每一道工序
本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张锦川 林清锻 文/图